首页
搜索 搜索
聚焦

一杯咖啡中的山村之变_

2023-07-30 16:38:43 新华网

新华网昆明7月30日电(肖颖、王贤思、易爱竺、宓恬、雷江玥、周瀚石、李滢莹、曹晓琪、闫梦、叶颖、贺子涵、白旭)伴着音乐,咖啡馆里香气氤氲。店员动作娴熟地把咖啡豆放进机器,而顾客三三两两坐在桌前,端着杯子聊天或发呆。


(资料图)

这一景象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早已司空见惯,然而窗外的高黎贡山和怒江提醒着游客,这里是云南西南边陲的保山市新寨村。

这座山村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,20世纪50年代,归国华侨梁金山将从缅甸带回的咖啡苗种在这里,至今村子的咖啡种植历史已有70年。据保山市政府公布数据,目前这里咖啡种植面积达13600亩,每年总产量4000余吨,被称为“中国咖啡第一村”。

咖啡村村牌。

“躲开喧嚣,远离城市,选择安逸,放空心情。”来自大约2000公里外的陕西西安的吴浩这样解释他来此旅游的决定。携一家四口自驾来此的他告诉记者,自己住在著名景点大雁塔边,那里每天挤满了游客,而新寨村给了他一个“有山有水有咖啡,可以享受缓慢的生活节奏”的地方。

到咖啡村喝咖啡的游客。

同吴浩一样,不少咖啡爱好者视新寨村为“圣地”,而他们可能不知道,这里的老百姓曾因咖啡收购价格低廉多次想要放弃咖啡产业,甚至想砍掉村里的咖啡树,改种其他作物。

2017年新寨村开始实施精品咖啡豆的产业经营模式,在种植、采购、加工环节均采用精品化标准,有效提升咖啡豆的品质,进而提高出品价格。“新寨村咖啡豆需要品种改良、密度改良,最后走精品之路。”新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加维说。邵维宾一家原本有12亩的咖啡田,由于收益微薄,便将咖啡田托付给父亲,自己则出去打工了。2017年他回到村子,不但承包了自己的种植园,还承包了800亩土地,成为一名真正的咖农。

邵维宾说:“我们种的品种是卡蒂姆,以前经营不规范,平均每公斤只有十五块钱,一亩地能赚三千多块钱,现在我们采取了订单收购、分级定价、精加工等措施,平均每公斤能赚六十块钱,一亩地能赚一万多块钱,这可比打工划算多了。”

同时,新寨村提出了“以产业带动旅游”的发展思路,推动传统咖啡种植产业转型升级。

“仅仅三四年的时间,我们村的咖啡总产值翻了接近十倍,今年可以达到亿。”新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加维说。

新寨村内建了4个庄园,打造多个融咖啡加工体验、咖啡文化展示、咖啡产品销售、旅游餐饮和住宿服务为一体的咖啡体验馆,还与深圳大学共建了咖啡图书艺术馆。此外,新寨村还每年都会举办咖啡文化节,举办咖啡园主题乐跑、自行车越野赛、咖啡冲煮赛等文化旅游活动。

咖啡庄园手绘地图。

咖农还将咖啡作物的各个部分融入到菜品中,创立咖啡特色菜,如咖啡豆炖土鸡、咖啡花蒸蛋、油炸咖啡叶等,以此来加深游客对于当地咖啡的记忆。

据王加维介绍,村子去年接待了约11万游客,村里的土特产、民宿、餐饮全部带动起来了。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150元提高至2022年的万元,翻了近10倍。

咖啡村村民。

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百姓就业的同时,也吸引来一些外地人来此实现梦想。

五年前蔡明月偶然机会与咖啡结缘,便开始在工作之余学习咖啡理论和手冲、烘焙技巧。后来她干脆辞去了在腾冲朝九晚五、收入稳定的工作,来到新寨村成为一名咖啡师,目前还接手了一号咖啡庄园的管理工作。

“现在很多游客来到保山学习咖啡技能,咖啡馆内开设了一些兴趣课,从基础入门到手冲课等,也有一些团队来了解种子成为咖啡的过程。”蔡明月说道。

全国98%的咖啡种植面积在云南,全国99%的咖啡产量也在云南。咖啡已成为彩云之南的一个重要产业。新寨村的咖啡产业转型带动本地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与其他村落联动。

比如距离新寨村大约100公里外的知名旅游打卡地司莫拉佤族村,今年二月开始引进来自新寨村的小粒咖啡,建成了如今的“幸福咖啡吧”,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品尝。“这样的探索让保山小粒咖啡逐步走出大山、走向世界。”王加维说。

谈到村子将来的发展,村民和当地村干部都充满希望。

“村子计划在三年内筹备成立村级上市公司,让所有的咖农都成为集团的成员。”隆阳区文旅局驻新寨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杨顺啟说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