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聚焦

沿河:“部镇联动”聚合力 党建引领促振兴

2023-03-21 11:51:48 多彩贵州网

2022年来,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探索推行“部镇联动”改革试点建设,着力构建部门和乡镇(街道)政策、项目、资金和人员联动的工作格局,推动更多资源向乡镇倾斜、更优服务向乡镇延伸、更强人才向乡镇集聚,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。

推行“1+10战法”,构建“部镇联动”新格局。

优化“战法”体系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不断创新思路,强化举措,制定“1+10”工作机制,实行“领导联乡、部门帮村、干部驻村”工作机制,扎实开展“大练兵、大比武、大关怀”等10个专项行动。


【资料图】

聚焦“战法”举措。累计选派驻(包)村干部、乡村振兴员、蹲点干部和“5+2”帮扶干部2800余人到446个村(社区)驻村帮扶,实行“持证上岗”。抽调107名业务骨干组建24个督导组常态化开展督查督导,确保各项政策和工作任务落地落实。

强化“战法”保障。坚持“一线识别”干部,提拔、转重、晋级乡村振兴一线干部1100余人,统筹1500余万元落实驻(包)村干部、蹲点干部和“5+2”帮扶干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、生活补贴等各类待遇保障。组建大走访工作组,全覆盖走访2900余名驻(包)村干部、村干部,解决各类工作诉求190余件。

探索“村村联营”,建立“部镇联动”新模式。

推行“公司化”管理。探索村村抱团发展新模式,以乡镇(街道)为单位,成立23家“村村合股联营”村级集体经济公司,推行村“两委”成员和集体经济公司管理人员交叉任职,建立健全标准化的运营管理体系,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市场化管理。

推动“实体化”转型。全面清查核实集体资产、资金、资源,通过自主经营、参股经营、资产性投资、混合经营等方式开展各类经营活动,大力培育多元实体经济,着力构建以开办村级集体经济超市为主,发展酒店餐饮、农特产品销售、承接工程项目等为辅的“1+N”发展模式,全县累计开办超市21家,实现创收1300余万元。

建立“长效化”机制。探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干部报酬增长挂钩的长效机制,鼓励村干部以“三资”入股村级集体经济公司,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,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

推进“流域振兴”,探索“部镇联动”新机制。

构建“一区五走廊”发展格局。制定乌江流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,设立乌江流域党委,实行“组团式”办公,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发展走廊、人才机制创新走廊、文旅融合体验走廊、生态治理绿色走廊、党建集成示范走廊“一区五走廊”党建品牌,持续推动乌江流域党建联建纵深发展。

推动“示范点”提质增效。以全省乌江流域党建联建共创工作试点为契机,持续打造5个省级示范点,新增15个县级示范点,构建“1+14”协同发展机制,全面推动乌江流域14个乡镇(街道)74个村(社区)联建共创工作提质增效。

争取“联建项目”助推发展。携手联建单位谋划联建试点项目200余个,争取1300余万元建成1套乌江流域渔政监控系统,整合生态修复等资金1400万元完成乌江沿岸生态修复40万亩,争取党建联建单位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建成思渠船舶文化公园,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建立“改革试点”,创建“部镇联动”新成果。

建立“联动”机制。制定印发改革试点工作方案,形成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,组建1个指挥部办公室、5个乡村振兴办公室、10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、15个村(社区)指挥部,形成完备的指挥体系,2022年相关做法得到《贵州改革工作动态》宣传推广。

创新“联动”举措。围绕“五大振兴”目标任务,制定县直部门帮扶乡镇各项措施,下达试点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800万元,整合21个县直部门56个项目,涉及资金2.71亿元,建设“三微园”1000余个,发展茶产业2000余亩,养殖猪、牛、羊等畜禽2.1万余头。

汇聚“联动”合力。构建“1+1”“1+N”帮带机制,县第四中学定点帮扶土地坳镇初级中学,2022年中考过重点线26人,同比增长73%;县人民医院、县妇幼保健院帮带土地坳镇卫生院,建成乡镇发热诊室和胸痛单元1个;交通、住建等县直有关部门帮带基础设施落后村,启动集镇“白改黑”、集体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,打造“数字乡村”治理示范镇,形成以点破面、破题发展的乡村振兴氛围。

擦亮“红村品牌”,打造“部镇联动”新引擎。

提升“实用功能”。大力推动2个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建设,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红色美丽村庄项目结合,突出实用与文化相结合,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编制村庄规划,完成红军广场、红军街等建设项目34个,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取得“好”的等次。

提升“惠民功能”。成立“土地湾红色黔东党委”“土地湾集体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”,与白石溪村、长征村“两委”共同形成纵深管理机制,盘活各类闲置资产、土地,共同承接学员培训、游客食宿等服务,开办民宿、超市、餐馆等,发展油菜、水稻等产业累计1000余亩,实现集体经济创收150余万元。

提升“红色功能”。分批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教学,承办培训班12期600余人次,创收80余万元。组建红色文化研究会,挖掘收集红色史实和故事49个,不断丰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内涵。

聚焦“人才生态”,激发“部镇联动”新活力。

布局“12个人才示范区”。以全省人才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为契机,聚焦改革发展和短板弱项,着力打造农业现代化、教育教学改革、服务保障机制等12个人才示范区,争取行政、参公编制56个,统筹42个事业编制建设“编制池”,从基层遴选各类人才188人,引进各类人才202人。

抢抓“组团式”帮扶机遇。借助东西部协作、“组团式”帮扶优势,争取80余名东部教育、医疗、农业专家人才来沿蹲点帮扶,围绕“十二个明显提升”分类制定医疗、教育“组团式”帮扶工作方案,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700余万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和“组团式”帮扶工作。

建设“人才之家”服务平台。增设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科级事业单位,建设“人才之家”“人才驿站”。推行县级领导和家庭医生“1对1”联系服务人才工作机制,建立人才专项发展基金300万元,“实打实”落实健康体检、保险等待遇保障。